冷卻塔廣泛的應用于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,如電力、冶金、化工、制藥、造紙、紡織印染、民用空調…等行業。目前所應用的冷卻塔有170多米高的大型自然通風冷卻塔,也有冷卻幾噸水的小型玻璃鋼冷卻塔。
利用水冷卻其他熱質已經很早了,早在1912年,世界上更早更簡單的自然通風冷卻塔在荷蘭的一個礦上建成使用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沒有受到戰爭破壞,工業得到得天獨厚的發展,冷卻塔也相應地發展起來,美國當時所用的冷卻塔都是采用機械通風的。
由于工業不斷發展,水資源日益緊張,干式冷卻塔也相應地發展起來。
我國冷卻塔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河南沁陽、江蘇武進、平望、浙江上虞、山東德州、廣東等地。在激烈競爭中行業骨干企業都認識到一個問題,即在冷卻塔技術比較成熟,產品的熱工性能、耗電指標、外觀質量、飄水損失等指標都已經比較容易實現的今天,商品競爭的焦點已集中于噪聲指標和價格,其對高級建筑結構景觀相協調和減少占地面積的問題。
冷卻塔的基本原理
運行原理:冷卻塔的主要功能是對冷水機組的冷卻水進行降溫處理,即使冷卻水在塔內與空氣進行熱濕交換而得到降溫,從而將冷水機組通過冷水循環、機組內部制冷劑循環、冷卻水循環而吸收的熱量轉移至室外空氣中。
從冷水機組冷凝器出來的冷卻水,送至冷卻塔噴水口,經過布水器,流過冷卻塔內部的填料層與室外空氣進行熱濕交換,然后在集水盤中匯集,通過水管及冷卻水泵的增壓,進入冷水機組冷凝器,對從機組壓縮出來的制冷劑進行冷卻降溫,然后重復上述循環。
冷卻塔的散熱原理
冷卻塔的散熱原理可理解為:高溫的循環水進入冷卻塔,在“熱交換器”---填料處與外界來的冷空氣發生水氣熱交換(主要為蒸發散熱和接觸散熱,輻射散熱可忽略)把水中的熱量傳輸給空氣,從而使高溫的循環水降溫以達到冷卻散熱的目的。其中填料的作用是擴大水氣熱交換面積、延續水氣熱交換時間,使蒸發散熱達到更好效果。從而使循環水溫度下降接近環境空氣的濕球溫度,產生降溫功能。(從焓濕及其平衡上也可理解為:外界干冷空氣經冷卻塔變為熱濕空氣焓的增加,等于一定流量高溫循環水經冷卻塔降溫焓的減少)用這種冷卻方式的稱為濕式冷卻塔(簡稱濕塔)。濕塔的熱交換效率高,水被冷卻的極限溫度為空氣的濕球溫度。但是,水因蒸發而造成損耗;蒸發又使循環的冷卻水含鹽度增加,為了穩定水質,必須排掉一部分含鹽度較高的水;風吹也會造成水的損失,這些水的虧損必須有足夠的新水持續補充,因此,濕塔需要有補給水的水源。
在缺水地區,補充水在困難的情況下,只能采用干式冷卻塔(簡稱干塔或空冷塔)。干塔中空氣與水的熱交換,是通過由金屬管組成的散熱器表面傳熱,將管內的水的熱量傳輸給散熱外流動的空氣。干塔的熱交換效率比濕塔低,冷卻的極限溫度為空氣的干球溫度。